304am永利集团 | 中心概况 | 理事会员单位 | 下载专区 | 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 风保学社   
李心愉:“不差钱”的保险公司为何也“钱紧”?

304am永利集团(NO.1)·官方网站

2011-07-27

 

    在通货膨胀、国际债务危机、紧缩的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下,“钱紧”、“钱荒”已成为我国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头上的紧箍咒,一些企业因为“钱紧”甚至不得不依靠借高利贷来渡过难关。据调查,眼下民间借贷年利息为40%-50%已是普遍情况,有些民间借贷的年利息甚至高达100%,而中小企业的平均利润率还不到10%。以这种血淋淋的方式被“拯救”,无异于饮鸩止渴。可是,当面临着现金流中断、资金链断裂且走投无路的困境时,企业似乎也只能做此不得已的“无奈选择”。与此同时,一向“不差钱”的保险公司也掀起了一波融资朝,密集的通过“增资扩股”、“上市”和“发行次级债”等方式从各种渠道筹集资金。据报道,仅今年的前五个月,经保监会批准的计划年内增资扩股的保险企业已有24家,金额为232.74亿元,已公开宣布的次级债融资额共计174.5亿元,更多的尚未获批和公开披露的增资扩股、发债的计划还在排队期待中,而部分有条件的保险公司则忙于引入战略投资者冲刺上市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有着源源不断的保费现金流而被外界视为“钱袋子”的保险公司竟然也遭遇“钱紧”之尴尬,这似乎令行业外人士匪夷所思。仅从表面上看其原因好像都是偿付能力监管惹的“祸”,而我们知道其根源则是由于规模扩张太快,公司盈利难以承受规模扩张之重,说到底,还是规模扩张惹的“祸”。

 

    规模扩张本无“罪”,融资本身也无错,发展是硬道理,要发展就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补充。然而,缺乏自我造血功能的数量型扩张或粗放式发展的结果是公司盈利不能满足规模扩张对资金的需求,失去了内生发展的基础。于是,依靠发债、增资扩股、上市等外部融资方式,来补充资本以使偿付能力充足率与其业务规模相匹配成为了唯一的出路,进而埋下了永远摆脱不了的对外部资金持续性依赖的“祸”根。

 

    上述道理并不深奥复杂,转变保险业发展方式在行业内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可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这么一个反复强调的话题,在实践中的表现依然如此的差强人意。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认为公司战略决策中的“短视”乃始作俑者。明明知道粗放式发展的道路会越走越窄,越走越难,可是只要眼下这条路还好走,就先走着再说,这难道还不是“短视”在作祟吗?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没有高瞻远瞩、放眼未来的战略视野,没有理念支撑下的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和美丽的空中楼阁。

 

    说到放眼未来的战略视野,不由得使我想起日前看到的一篇关于一家日本企业在中国山东原生态亏本种地的报道。2006年,日本朝日绿源公司在山东莱阳租下1500多亩地,用来养殖奶牛,种植玉米、小麦、草莓等,租期20年。5年来,这家企业不施化肥、不打农药,甚至不除草的种地方式被当地农民戏谑为“不会摆弄庄稼”,其一亩地的产量仅是当地人的一半,连续5年的亏损更是让当地农民觉得其“傻”的不可思议。难道日本人真的是钱多人傻吗?显然不是,这恰是其高瞻远瞩之处。朝日绿源公司所秉承的是“牛产牛粪,改善土质,产出无公害农作物,无公害的农作物喂食奶牛,再产出高品质牛奶”的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理念,瞄准的是中国国内高端的农产品市场和中国乳品业正在逐步“让出”的“蛋糕”。为了打造和维护一个消费者心中的“金牌”,公司宁愿将赢利期锁定在10年之后。目前,朝日绿源的牛奶还只是在北京、上海、山东等市场销售,但其销售量正以每月20%的速度递增。

 

    说到理念支撑下的坚持,不能不谈到华泰保险公司。华泰保险公司也走过铺摊子、设机构、上规模的粗放式高速扩张之路,在北京市场上的排名也曾一度跃居第二位。为了获得持续的盈利能力,华泰保险在其业务蒸蒸日上的2000年初就高瞻远瞩地拉开了战略转型的序幕。华泰保险转型的道路充满了艰难和痛苦:人员队伍流失、市场份额缩水、行业排名后退、各种非议和争论不绝于耳…。面对着这一切,华泰保险人没有动摇,没有退缩,坚持下来了。从2004年开始华泰保险步入良性循环。在“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理念支撑下,华泰保险实现了从简单的规模扩张型发展向质量效益型发展的转变,从过度依赖投资收益向追求承保利润的转变,做到了年年盈利、年年分红,在没有增资和发行次级债的情况下,依靠公司自身盈利的积累,满足了机构和业务较快发展对资本的需求,取得了规模和效益、速度和质量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我们每每谈起规模和效益,总是强调它们矛盾的一面,遵循着“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思维惯式。其实,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规模和效益既是矛盾的,又是互相促进的,因而是可以协调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企业的经营中需要考虑一个盈亏平衡点,只有当业务规模超过这个盈亏平衡点时才会产生利润,这是任何一个企业经营都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前提,对于其经营是建立在“大数定律”基础之上的保险企业而言,这个前提无疑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这说明,规模是利润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一定的市场规模,就不会有很高的利润和效益。同时,效益又是规模扩张的最可靠的保证,没有效益就不能为规模扩张提供内源资金,规模扩张终将不可持续。如何权衡规模与效益是企业在选择发展模式时必须解决的难题。华泰保险正是在对这个难题进行不断地理性思考和明智选择中,实现了在保证效益基础上的较快发展。而他们解决这个难题的密钥是:根据自身的管理水平来确定企业发展的水平,坚持做到管理到什么水平,就发展到什么水平,发展绝对不能超越企业的管理能力和水平。

 

    毋需讳言,自从1980年国内保险业务全面恢复至今,我国保险业之所以能够实现保费收入年均增长超过30%的高速增长,粗放式发展模式功不可没。但这种高投入、高成本、高消耗和低效率的发展模式也带来了创新能力不足、风险管控能力弱和管理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从简单的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这一点在业内已基本上达成共识。但是,在我国保险业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粗放式发展的道路暂时还好走的当下,要切实地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还需要风物长宜放眼量的远见卓识和一份理念支撑下的坚持。

Baidu
sogou
友情链接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343室(100871)    电话:(8610)6276-7308    理事会员专线:(8610)6417-8390    传真:(8610)6276-7308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