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am永利集团 | 中心概况 | 理事会员单位 | 下载专区 | 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 风保学社   
孙祁祥:过渡期终结:谨防“数量扩张”重现

304am永利集团(NO.1)·官方网站

    前几天,几个已毕业数年的学生回来看我。因为这些学生原先都是学保险专业的,加之现在有两个还在保险公司工作,话题自然多集中在保险上。在中资保险公司的学生发表了一个观点:保险企业“抢市场、上规模”是具有合理性的,是符合目前中国这样一个低水平发展阶段的做法。言下之意,企业要“做大做强”,在发展之初一定要迅速上规模,否则既不可能有规模效应, 也不可能保证利润水平。
    自改革开放以来,保险业总体来说发展速度很快,但即使这样,保险业还是非常弱小,不仅是与世界保险业相比弱小,就是与国内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相比、差距也非常之大。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对保险业的需要,因此,我是一直赞同做大做强中国保险业主张的,但我始终反对采取“抢市场、上规模”这种我称之为的“数量扩张型“的发展模式。当然,我知道“屁股指挥脑袋”的道理:我的学生是做企业的,他有“实实在在”的任务要求,而不像我们“一介书生”,自己“姑妄说之”,反正“站着说话不腰疼”。况且,他说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这道理本身也是课堂上讲过的:即由保险的经营特点所决定,保险标的越多,风险越易于被分散,保险公司对未来风险的预测与实际状况也就会越接近。
    其实,我也不是一味地反对“规模”,但我认为,“规模”是“利润”的必要条件,但绝不是充分条件,即有“规模”不等于一定有利润。搞保险的人士都应当知道“保费是负债,保费越多,负债越大的道理”。如果“总保费”所代表的“风险状况”很差的话,如果“保费”在增长的同时没有伴随资本金增长的话,如果“保费”所代表的“险种结构”不适应资本市场等外部环境的话,业务规模可能表面上是做出来了,市场份额可能是大了,但可能会导致企业无法履行偿付义务、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受阻、消费者对保险业不信任等问题,由此反而会阻碍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首先,各企业为了追求保费规模和市场份额,必然急功近利、放松承保条件。“不管好菜坏菜、拣到筐里都是菜”。例如在实践中,有些企业为了追求帐面上的业务收入,对一些没有发展前途、效益不佳并且连年拖欠保费的企业也予以承保。甚至进行假签单、提前签单、重复签单、由此使企业的应收保费数额居高不下。这些做法无疑会导致企业的潜在风险累积,偿付能力受损。
其次,为追求保费规模,各企业均乐意奉行“模仿战略”。因为如果企业要研制出自己的产品,必然需要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而这样做将会延误企业抢占市场的先机,如此一来,势必导致企业整体创新动力不足。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不创新,则灭亡”是商场的重要法则。企业缺乏创新动力,必然导致行业发展缺乏后劲。
    再次,在“数量扩张型”的战略下,最好的“人才”往往就是能在短期内把保单大量销售出去,把保费“赚”进公司的人员。因此,许多专业人才如精算、核保、核赔、法律、管理等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专业人才储备不足,行业发展将受到钳制。最后,为追求保费规模很容易导致误导消费者的事件频生,由此破坏行业声誉,引发消费者对整个行业的不信任感,造成人们远离保险业,这其实上反而会降低行业的发展速度。
    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直到中国“入世”之前,由于政策法规、监管体制、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原因,我国保险业在较长的一个时间内就“实践”了这样一种“数量扩张型”的发展模式。其结果是,整个行业在“品尝”了“高速增长”这杯美酒的同时,也不断为其所带来的上述问题所困扰。所幸的是,由于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处在刚刚发展的时期,大规模“给付”的时期还没有到来,因此,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还没有严重到发生危机的地步,但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否则的话,必然影响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人都熟知“拔苗助长”的寓言故事。可以肯定,在现实的农村中不会有这样的傻瓜。然而在实践中,不顾长远,急功近利的事例却屡见不鲜。我由此联想到近来中国频频发生的特大煤矿事故。据权威人士分析,这是由于“九五”期间的大干快上,对煤矿的投入不足留下的隐患所带来的必然后果。再联想到目前大家正在讨论的“绿色GDP”的话题。问题虽然不同,但逻辑和过程其实很相似。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重要的理由恐怕就是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并且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所以可以先发展,后治理。而在许多地方,在较长的一个时期里,这种发展的表现形式就是“滥砍滥伐”、“杀鸡取卵”。我们的确看到了这种高速发展的“成果”:产值上去了,GDP增长了,但这种增长是以经济失调、环境污染作为代价的。现在人们都在大谈特谈科学的发展观,这种以牺牲长远利益来换取眼前的经济增长的模式,显然与科学的发展观是格格不入的。
    应当说,“入世”之后,随着监管部门对风险控制问题的重视以及偿付能力监管被推向前台,各家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也都在逐渐转轨,并开始注重“有质量的增长”这个问题。但随着中国“入世”过渡期的结束,我担心中资企业会对“市场占有率”、“业务规模”等指标愈加敏感,于是,又开始一轮新的“业务扩张”比赛。我的这个学生可能并不是一个特例,业界的不少人可能都具有这种心态。鉴于此,我们有必要“旧话重提”。全行业都应当谨防“数量扩张型”的经营模式重现,监管部门应当在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的同时,严格偿付能力监管。总之,我们希望整个保险业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之上:即企业创新能力很强、险种结构合理、风险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在保费增长的同时伴随有利润增长的同步增长和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如果要达到以上目标会降低一些增长速度的话,这是值得追求的,因为它能保证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004-12-14

Baidu
sogou
友情链接   北京大学  |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地址:北京大学经济学院343室(100871)    电话:(8610)6276-7308    理事会员专线:(8610)6417-8390    传真:(8610)6276-7308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