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经院工作坊第698场
发展与公共财政工作坊
主讲人:Luciano Pietronero(Enrico Fermi Research Center)
讲座主题:The Fantastic Growth of China in the Light of Economics Fitness and Complexity
参与老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李力行教授、席天扬长聘副教授、王轩助理教授、易君健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刘冲长聘副教授、吴群锋助理教授、曹光宇助理教授
讲座内容:
本次讲座基于“经济适应度与复杂性”(Economic Fitness and Complexity)的新方法的角度,讨论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奇迹。Pietronero教授指出,在COVID-19新冠疫情大流行前的四十年里,中国经济的惊人增长对于任何试图刻画国家增长的理论框架都构成了一个极为有趣的挑战,因为几乎没有人能够预测到这样的现象。
由此,Pietronero教授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科学、复杂网络和算法的自下而上的科学方法。它提供了对过去观察的自然理解,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可检验的预测。本质上,中国能够基于其不断演进的比较优势部门实现极强的竞争优势,达到了非常高的适应度水平(Fitness),即固有的工业竞争力,而GDP人均相对较低。基于这些概念,可以定义导致快速增长的条件。增长的持续时间以及这些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每个国家特定的自然禀赋性质和特征,这些特征在特定时间点给定且随时间变化。
Pietronero教授强调需要注意的是新方法中一些关键要素与新结构经济理论相吻合,并讨论了这两种方法如何相互补充,共同引出对国家增长的新理解,同时,还讨论了一些标准如何有助于科学定义中等收入陷阱和贫困陷阱,为国家如何制定策略来避免或摆脱这些境况提供了重要参考。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699场
国际经济学与实证产业组织工作坊
主讲人:袁哲(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主持人:莫家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
讲座主题:Information Design in the Online Platform: Evidence from Lipstick Sellers
参与老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杨汝岱教授、田巍长聘副教授、刘政文助理教授、石凡奇助理教授、吴群锋助理教授、李伦助理教授、庄晨助理教授、曹光宇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王歆助理教授、徐铭梽助理教授
讲座内容:
袁哲研究了平台信息设计如何影响企业决策和市场结果。他利用卖家订阅平台推出的产品——“市场洞察”设计了准自然实验。袁哲采用双重差分法估计后发现,卖家在自然实验后推出了25%以上的新产品,并通过分享更多的市场信息使收入增加了39%以上。之后,他构建了一个结构模型,将卖方的市场信息与其产品分类决策联系起来。模拟显示额外的市场信息分别使平台总收入和消费者福利增加3.9%和0.3%。最后,袁哲进一步探讨了平台信息化设计问题。由于信息披露过多,卖家放弃了无利可图的产品,减少了产品种类,导致平台收入和消费者福利下降。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700场
宏观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Nan Zhang (Hiroshima Shudo University)
讲座主题:Strategic Challenges of Decoupling for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Focus on the Global Flow of Funds(中美脱钩的战略挑战:聚焦全球资金流动)
主持人:李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
参与老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陈仪副教授、韩晗长聘副教授、李伦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赵波长聘副教授、余昌华长聘副教授、李明浩助理教授
讲座内容:
为分析中美脱钩的过程和障碍,文章构建了一个全球资金流动的分析框架,通过流动数据推测了1980-2021年中美储蓄和投资失衡的结构性关系。随后通过股票数据观察了中美在外部金融资产和负债方面的问题,其中重点关注了2017-2021年的外部调整模式。
该研究改进了GFF统计数据以衡量国家和跨境部门层面的全球金融稳定。具体表现,在调查了数据来源并重建了统计框架后,整合了the Coordinated Portfolio Investment Survey,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 Position, 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BIS) statistics中的部门账户数据和国际统计数据,建立FFSM。FFSM侧重于中国、日本、英国和美国各行业交易对手国内和跨境风险敞口,构建特定国家的金融网络,并根据跨境风险敞口连接每个国家级网络。分析结果显示了GFF中四国之间的双边风险敞口,识别了部门间的相互联系、海外投资的特点以及外部冲击和内部影响。此外,作者还对冲击影响进行了特征向量分解以更好的展现传播过程。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701场
行为和实验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Chew Soo Hong 周恕弘(新加坡国立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讲座主题:Theory and Evidence of Familiarity Bias in Source Preference:Accounting for home bias through Laboratory and Field Experiments
主持人:陆方文(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讲座内容:
周恕弘教授从French & Poterba (1991)入手,指出无论是长期实施资本管制的日本,还是金融市场相对开放的英美等国,其国内投资者持有本国股票数量在全部持有股票(portfolio)中的占比都处于极高水平,引入金融学中经典的本土偏差(home bias)的概念。既有的文献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解释,如交易成本和资本管制壁垒、本国投资者对本国股票有信息优势、模糊厌恶(ambiguity aversion)等。
周恕弘教授团队试图用熟悉度偏差去解释本土偏差,开展了四组经济学实验。在第一个实验里,研究人员选择了部分当地股票(当地民众熟悉的公司)与外国股票(当地民众较不熟悉),邀请被试对股票的熟悉程度进行打分,然后通过升序价格拍卖测试被试的确定性等价,并由此计算风险溢价,发现越是熟悉的股票、风险溢价越少。
在第二组实验里,研究人员依然选择一些大众熟悉的股票和不熟悉的股票,邀请被试进行资源配置游戏,如果被试能够猜对股票未来某个天股价的最后一位数字,就能获得投资金额给定系数的增值。事实上猜对与否是随机的,然而被试更多选择熟悉的股票。
第三组实验以上海的真实投资者为研究对象,基于上证指数-道琼斯指数的尾数奇偶或者尾数涨跌构建选项,发现上海的投资者们更多地选择基于上证指数的选项,尽管尾数是随机的。第四组实验则同时测试了模糊偏好和熟悉度溢价,发现只有后者和本土偏好显著正相关。
最后,周恕弘教授总结认为,通过以上四个实验,我们可以得到熟悉度偏好作为本土偏好的一种来源解释,是不能归因于模糊厌恶或信息不对称的;结合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人们在选择投资对象时很可能产生非后果主义的行为,即并非完全考虑其潜在收益率。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工作坊简介
2018年10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达成框架合作协议,约定采用轮流主持的方式共同举办工作坊,正式建立了科研领域的交流创新合作机制。2019年,根据协议,先后启动了七个工作坊:政治经济学工作坊;国际经济学与实证产业组织工作坊;宏观经济学工作坊;微观理论经济学工作坊;计量、金融和大数据分析工作坊;劳动-健康经济学工作坊和发展与公共财政工作坊。2019年举办了127场活动。截至2020年年底,工作坊共举办209场活动,这些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外一流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学院之间的学术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提升了广大师生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水平。2021年伊始,北大经济学院继续扩大工作坊规模、扩展合作范围,与光华管理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共同举办了“经济史”工作坊;与国家发展研究院、现代农学院共同举办了“生态、环境与气候经济学”工作坊;打破高校间壁垒,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共同举办了“风险、保险与不确定性”三校联合工作坊。2021年10个工作坊共计举办了193场活动。2022年下半学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与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合力打造了“经院-全健院健康与劳动经济学工作坊”。截至2022年底,10个工作坊共举办了184场活动,总计586场活动。2023年9月新增加“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工作坊”,目前学院共有11个工作坊开展活动。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化合作,为广大师生的学术交流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供稿: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美编:初夏、小乔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