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丽群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教授)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更可持续发展。为什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话题一直受到党中央如此高度的关注?究其原因,我国既有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一种粗放的外向型发展模式,它主要通过扩大投资规模、大量消耗资源以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由于这种增长方式带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等问题,又由于低成本出口战略和以低端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难以为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刻不容缓!
那么,如何从粗放的外向型发展模式转向集约型发展模式呢?我认为,关键就在于要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为核心,努力培育经济主体自主增长的能力,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
一、 自主增长的涵义与理论渊源
(一)自主增长的内涵以及与内生增长的联系
所谓自主增长,是指由市场主体自发的生产、投资和消费行为推动的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内在体制和深层结构所推动的结果。与总量相对与政府直接推动的发展空间增长不同,自主增长是经济主体顺应市场经济趋势,依据自身的成长动力来实现持续增长。
自主增长有四方面的含义:(1)市场机制是引导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2)各类企业的自主投资、消费、交易活动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3)民营经济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4)市场化的最终产品消费和市场化的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此外,从经济运行规律来看,它不仅要反映国民经济的自然运行趋势,符合有保障的增长率,而且必须是技术进步支撑和有效益的增长。那么,经济的自主增长能力主要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经济结构变化的能力,包括消费结构、生产结构的变化能力;二是经济制度对经济发展的适应情况。
内生增长(endogenous growth)是指经济主体完全通过自己现有资产和业务,而非通过兼并收购方式实现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增长。在我看来,自主增长与内生增长没有明显的、实质性的区别,它们都强调经济完全可以依靠内生性因素来推动实现持续增长。二者有所不同的是,自主增长更注重经济体制的内在结构和经济主体的自发性,内生增长更侧重人力资本和内生的技术进步对经济持续增长的贡献。
(二)自主增长的理论渊源
追根溯源,自主增长起源于内生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是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一个分支,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经济能够不依赖外力推动实现持续增长,内生的技术进步是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内生增长理论包含两条具体的研究思路:一条是罗默、卢卡斯等人用全经济范围的收益递增、技术外部性解释经济增长的思路,代表性模型有罗默的知识溢出模型、卢卡斯的人力资本模型、巴罗模型等;一条是用资本持续积累解释经济内生增长的思路,代表性模型是琼斯—真野模型、雷贝洛模型等。
由于内生增长理论是在完全竞争假设下考察长期增长率的决定,对完全竞争假设条件过于严格,以及完全竞争假设无法较好地描述技术商品的特性,从20 世纪90年代开始,西方增长理论家开始在垄断竞争假设下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内生增长理论及其模型。内生增长理论认为,长期增长率是由内生因素解释的,即在劳动投入过程中包含着因正规教育、培训、在职学习等等而形成的人力资本,在物质资本积累过程中包含着因研究与开发、发明、创新等活动而形成的技术进步,从而把技术进步等要素内生化,得到因技术进步的存在要素收益会递增而长期增长率是正的结论。内生增长理论模型又可以根据经济学家对技术进步的不同理解,分成三种类型:产品种类增加型内生增长模型、产品质量升级型内生增长模型、专业化加深型内生增长模型。
二、 自主增长的意义与启示
综观世界经济史,美国、德国甚至包括法国,都是通过自主增长战略向19世纪英国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进行挑战而获得成功的实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虽然一直保持着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超高速度”,令世人瞩目,堪称创造了一个“世界经济奇迹”,然而,如何科学看待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理性分析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中面临的困境,特别是,如何正确理解“自主增长”对于一个大国经济走向成熟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第一,无论是“外生经济增长”,还是“内生经济增长”或者“自主经济增长”,归根到底都是一个持续“投入-产出”的过程。由于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国外资源、对外贸易、政府投资,这种增长模式将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或风险;又由于国内资源的稀缺性制约、经济过热和消费结构升级所导致扩张型经济增长,必然会迅速提高中国经济对国际资源依赖程度。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经济自主增长的基础还很不稳固,未来还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必须加快解决阻碍结构转换和经济发展的制度性因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巩固经济 自主增长的基础,尽快实现国民经济较高的自主性增长。这既是解决就业问题和“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提高产业竞争能力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根本出路。
第二,如果不能有效地使经济增长由“政府驱动型”转为“经济自主型”,由“强制增长型”转为“自主增长型”,那么就不可能实现真正、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仍然比较强劲,经济增速快速回落的风险比较小。目前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阶段,三驾马车的动力以及成长的空间都还是比较大的。另外,各地的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包括产业升级的步伐在加快,这也会不断赋予经济增长新的活力和动力。
第三,随着技术革新、新旧技术更替速度的加快,同时也受到自身资源有限的约束,决定了发展中国家难以单纯依靠自身力量来促进本国技术进步,事实上即使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技术引进与吸收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制订本国技术政策时必然要同时考虑自主创新体系的培育与有效的技术模仿、吸收;还要引进外资、发展对外贸易都是技术模仿与吸收的重要渠道,这一点也为我国经济开放实践所证实。
“自主增长”的一个重要启示在于如何将经济开放、利用技术差距带来的后发优势与提高本国技术学习能力相结合,是有效的技术模仿与学习的关键所在。在资源和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制约下,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经济发展之路显然是一条死胡同,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主增长”的发展道路。要实现下一个“翻两番”的目标,就必须实现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当代的日本和韩国就是循着从“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到“集成创新”再到“原始创新”这条曲折之路发展起来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初期,集成创新、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固然重要,然而最终还要依靠原始创新,因为往往只有原始创新才能引领世界市场技术创新的潮流,才能不会受制于人。
三、 我国经济自主增长的必要性及措施
(一)我国经济自主增长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深入分析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 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政府投资拉动、出口带动,具有明显的外生性,消费拉动特别是居民消费拉动以及居民投资拉动的内生力量明显不足。
首先,从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的关系分析来看,中国经济增长属于典型的外生性增长。经济增长需要外部拉力和内在推力的相互作用,才能保证经济的协调运行。相对于消费而言,投资、出口是典型的外生性因素,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而消费是内生变量,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从我国近几年的经济增长来看,主要是靠投资和出口的外力拉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即消费需求明显不足,使我国经济明显表现为增长的外生性。从投资来看,我国投资率大大高于世界20% ~ 30%平均水平。
其次,从投资和消费内部结构分析来看,我国经济增长同样具有外生性。就投资的内部结构而言,投资分为政府投资和居民投资(私人投资)两部分,政府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外生变量,而私人投资可以视为内生变量。近几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投资因素主要是由政府投资包括国债投资、赤字政策拉动的,是政府的外生力量推动。
再其次,就消费的内部结构而言,消费可分为政府消费和居民(私人)消费两部分。政府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外生变量, 而居民消费可以视为内生变量。在整个消费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居民消费,大约占 80%左右,而政府消费仅占20%左右。但是近几年,居民消费率一直不高, 居民消费水平长期低迷已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另外, 政府消费率持续上升, 私人消费率持续下降, 私人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不断降低。
此外,从中长期来看,经济的持续发展需要自主增长能力的不断增强,即需要经济内部因素的活力和扩张。如果说通货膨胀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的“近忧”,那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则是“远虑”,尤其是在“十二五”期间,如何在调结构、转方式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关系到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提高我国经济自主增长能力的措施建议
1.政府应制定恰当的宏观经济政策
为了促进经济自主性增长,政府应制定恰当的宏观经济政策。当经济处于波动周期,政府可以依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其他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适时适度灵活调节,以便熨平经济波动,使经济系统重新回到由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的均衡状态,经济主体按最大化行为自发地从事经济活动,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协调和升级,从而推动经济稳定均衡增长。但是,宏观经济政策只是经济自主性增长的一种前期的、外部的变量,或者说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一种特殊的干预经济的政策,最终目的是使经济能够自主增长。
2.缓解和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矛盾
当前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仍然是结构问题。我国经济结构整体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建设反复出现,严重影响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特别是,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于我们过多地承接了发达国家产业和技术转移,事实上是在不断地复制落后,这同样会影响我们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进程。同时,在我国开放过程中,很多产业在大量引进外资的同时,也牺牲了自主品牌和失去自主创新能力。加上我国产业规模结构不合理,产业集中化程度比较低,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等,使得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被严重弱化。
3.处理好扩大内需与增加外需之间的矛盾
内需是经济发展根本,外需是重要条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扩大内需和增加外需对经济发展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程度进一步加强的背景下,我们既要十分重视外需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努力增加外部需求,推动经济快速成长,更要重视扩大内需,形成经济的自主增长机制,保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从我国经济的成长过程来看,经济发展已经形成对内需和外需的双重依赖,在进一步发展过程中面临矛盾抉择:一方面扩大内需减少外需,经济增速就会放缓;另一方面继续增加外需抑制内需,经济发展就失去内在动力。如何协调好扩大内需与增加外需的关系,是我国现阶段必须认真解决的主要矛盾之一。
在我国经济市场化过程中,居民消费行为的率先变化已经成为促进企业生产行为和投资行为市场化的重要力量,通过加快消费体制改革可以促进投资体制改革,按照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市场需求配置资源,可以使消费需求对经济结构调整发挥应有的导向作用。因此,扩大消费需求对于培育经济内生自主增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加强自主型技术开发和创新的力度
阿罗将技术进步看成由经济系统决定的内生变量,认为在时点 t的技术水平与在此之前该国整体的投资积累有关。而且大量的实证分析也证明了我国经济增长与自主创新能力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尽管各自的增长是非稳定的, 但就长期而言, 它们之间却构成了长期的均衡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所强调的创新并不是单纯的研发活动,也不是单纯的通过研发所取得的发明创造,而是将这样的研发成果应用于经济活动并取得成效。他还强调,从事创新活动的人并不是实验室的科学家,而是有胆识、敢于承担风险又有组织实干才能的企业家。企业家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效率,使成本低于价格而获利润。因此,要实现自主增长,关键在于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力量。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公众对于自主增长战略的怀疑来自于对美国技术优势的崇拜。我国当前的技术创新投入和人力资本的现状还不能支撑我国的后发优势的发挥,所以进一步增加技术创新投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落实科技兴贸战略,加快人力资本积累是当务之急。
5.优化民间投资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民间投资的扩大是促进经济较快增长的重要举措,也是保证今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项长期政策。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表明,国有、民营和外资这三类不同性质的企业的作用是有差异的,其中发挥民营企业在产业创新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源。正是民营经济的持续创业活动不仅催生了中国原始创新的能力,而且也使民营企业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生力军。由于民营企业与高新技术成长机制高度耦合,中国民营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经济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内生式增长相伴于民营企业的竞争性成长而日渐成熟,民营企业是当前实践自主创新战略可以依靠的力量。因此,政府应加强吸引民间投资的政策支持,应将民间资本的内力和政策的外力结合起来,有效激活民间资本,促进经济自主增长方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