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间,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余波尚未结束、世界经济处于缓慢复苏阶段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枝独秀,领袖群雄。据不完全统计,中国2010年GDP总量将达到38万亿人民币,结合人民币汇率的上升,2010年中国的GDP总量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然而,在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我们在经济、社会各方面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特别是在当前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应当如何确定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十二五”规划是否体现了将来经济的发展规律?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期内中国经济必须解决哪些关键问题?这些都需要经济理论工作者给予高度的关注。
为此,北京大学市场经济中心交通能源经济与金融研究所于2011年元月15日在经济学院305会议室举办了“2010中国经济发展回顾与‘十二五规划’展望”研讨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章政教授、北京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晏智杰教授、北京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前主任丁国香教授、现任中心负责人周建波副教授等出席会议。本次会议邀请到了来自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政策研究室、财政部亚太研究中心、中央财经大学等单位和机构的20余人参加。与会者既有从事经济、社会管理等实践工作的领导,也有来自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大家结合会议主题和各自关注的研究领域发表了观点并展开讨论。
北京大学交通能源经济与金融研究所所长张全升研究员就“中国物联网产业建设经验和未来规划”问题进行了发言。他指出,中国物联网产业目前的发展状况良好,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绝大部分部门,尤其在智能交通、灾害监控预测、健康状况监控等领域已获得大规模应用。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物联网产业将进一步结合现有产业,会在应用技术上获得长足的发展,而这正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具体体现。
来自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的左传长研究员从发展与改革的高度,全面剖析了“十二五”规划建议。他首先回顾了“十一五”以来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制订与实施,对政策目标和效果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强调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人民币国际化战略面临最佳的时机,中国的经济政策制定应该更多地从开放经济的角度出发,力争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樊雪志博士从中国农村经济建设角度阐述了“十二五”规划中相关的“三农”问题。他指出,近年来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强大冲击,中央提出要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不断推出强农惠农政策,全面夯实农业基础,着力保障农民权益,大力推动农村和谐,农业农村工作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好形势,为社会的稳定大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国应当在保障农产品的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上下功夫,在农村民生事业上投力量。完善水利建设投入机制,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争取在2013年实现全覆盖。努力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水平,在现有每人每年150元的基础上翻一倍,为农村居民建立可靠的医疗保障。
财政部亚太研究中心胡振虎研究员、国务院政策研究室高振宇博士、中央财经大学崔小勇副教授等学者也先后围绕“十二五”规划中的财政税制改革、区域产业转移、碳交易经济等专题进行了精彩发言。会议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结束。
(经济学系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