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3日下午,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倡议并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共同发起的“四校一所”政治经济学工作坊研讨会(第八期)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科研创新基地(北大科技园201室)顺利召开。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旨在明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内在联系,探索两者同向而行的构建策略,以期形成合力,协同提高立德育人的效果。
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学者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胡乐明,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副院长邱海平,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安东,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凤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方敏,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李亚伟,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讲师唐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吴唱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博士生和博士后也参与了讨论。
“四校一所”研讨会现场
胡乐明指出课程思政要实现教书育人。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为例,由于其与西方经济学间存在内在学理逻辑差异,在落实课程思政任务时需特别注重以下两个关键点:一是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二是要破除对于“欧洲中心论”、“美国优越论”等思想的迷信,总结归纳并悉心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模式,从而将课程背后的思政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邱海平从四个维度分享了有关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见解。一是要领悟这一任务提出的宏大时代背景,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激荡与影响,要求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戮力同心、全力以赴;二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关键在于,以统一的核心价值观统领两类课程建设,破除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思维冲突。三是教师作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能动主体,要在授课过程中守好意识形态底线的同时避免脱离实际滑向形式主义。四是要构建多维融合的立德树人体系,全方位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在授课过程中避免一刀切和简单化,给予学生立体化视角,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与科学方法论。
朱安东就思政课程的讲授内容和授课节点发表了见解。他指出思政课程的难点主要存在于两方面:一是如何将思政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内容密切融合。例如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逻辑异同。二是针对学生知识储备的差异,如何合理选取时点进行讲授以发挥最大化效果。这对授课老师的政治意识、思辨思维与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刘凤义指出做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需明确两个要点:一是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根本目的在于立德树人,需以巧思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思政教学自然生发于学生自主探索过程中,从而培育学生自觉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要做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而行,需坚持分类多元的原则进行课程内容设计,生搬硬套式的强行融入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同时,他还分享了目前南开大学关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些实践经验。
李亚伟结合自身授课经历指出思政课程教学面临两大难点:一是不同专业学生间知识储备的差异,二是学生对于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学习投入热情的差异。因此更需要授课教师因材施教、积极引导,通过方法创新、知识沉淀,使道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鲜活有趣,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意识。
唐琦表示思政课程的教学具有连续性和针对性的特点,前者涉及到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后者涉及到如何利用中国改革的具体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要实现思政课程效率的优化,需要授课教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激发学生求知欲,增进知识理解力。
张辉和方敏等根据教学实践,认为课程思政的教学,需要注意共性与个性、互动与开放等有机统一。在课程内容上,专业知识与政治思想相统一,从专业知识要求出发,全方位挖掘和梳理课程知识点包含的思政内容,使思政教学常态化,蕴含于专业学习全过程之中,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在课程设置上,统一基础与个性发展相协调,既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统一要求,又强调从学生个性化发展出发因材施教;在教学方式上,课堂讲授与课后研讨相结合,既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目的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并重,不仅要求在课堂中汲取知识和真理,更加注重在实践中了解国情、以行促知、以知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四校一所”政治经济学工作坊
2019年4月,“四校一所政治经济学工作坊”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等相关院所共同发起。其宗旨是为建设政治经济学学科共同体,发挥科研院所教研人员,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集体力量,加强学术前沿、学科交叉与重大现实问题研究,提高政治经济学本科教学水平和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更好发展。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工作坊简介
2018年10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达成框架合作协议,约定采用轮流主持的方式共同举办工作坊,正式建立了科研领域的交流创新合作机制。2019年,根据协议,先后启动了七个工作坊:政治经济学工作坊;国际经济学与实证产业组织工作坊;宏观经济学工作坊;微观理论经济学工作坊;计量、金融和大数据分析工作坊;劳动-健康经济学工作坊和发展与公共财政工作坊。2021年伊始,北大经济学院继续扩大工作坊规模、扩展合作范围,与光华管理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共同举办了“经济史”工作坊;与国家发展研究院、现代农学院共同举办了“生态、环境与气候经济学”工作坊;打破高校间壁垒,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共同举办了“风险、保险与不确定性”三校联合工作坊。截止2021年年底工作坊共举办了413场活动,其中2019年举办了127场活动,2020年举办了82场活动,2021年举办了204场活动,这些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外一流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学院之间的学术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提升了广大师生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水平。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化合作,为广大师生的学术交流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图片]
供稿人:闫强明、吴尚、王毅航
美编:初夏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