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自1998年起,北京大学先后有24批400多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走出燕园,深入基层支教,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的绚丽之花。在雄安新区成立五周年之际,北京大学派出首届雄安支教团,在千年大计、未来新城留下足迹,做讲台上的园丁,做联结首都与新区、顶尖高校与乡村中学的纽带。本次为读者介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22级国际商务硕士生、“首都最美志愿者”、雄安研究生支教团团长陈潇的故事。
陈潇在支教中学校门口
作为2022年“首都最美志愿者”获得者,陈潇参与过不少重大活动,志愿服务的足迹遍布五湖四海。但她始终难忘担任北京大学第23届研支教团总团长兼首任雄安分团团长期间,在雄安的一年支教经历。在重返校园近七个月的当下,她仍然时常收到从安新中学寄来的信件,时常回忆起动人的师生情。她用心血浇灌的种子,正发芽抽枝,茁壮成长。
北京大学第二十三届研究生支教团出征仪式授旗
一扇窗口:在没有经验的地方,做出一点成绩
走近碧波荡漾的白洋淀畔,穿过绿树掩映的山区,就来到了雄安三县之一的安新县,河北安新中学就坐落于此。2021年9月,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首届雄安分团抵达河北雄安新区安新中学。初入支教地,陈潇为了更好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具体需求,放弃了教师宿舍,住在由学生宿舍杂物室临时改成的房间里,在这里扎下了根。
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已经走过二十多个年头,然而来到河北雄安还是史上第一次。作为北大派驻到雄安的第一批支教团成员,作为安新中学承接的第一个支教团队,呈现在雄安支教团成员们面前的任务不亚于“一张白纸建新城”。在第一堂英语课上,为了调动同学们的兴趣,陈潇随口问了一句:“同学们看过《哈利·波特》吗?”看到的却是一张张疑惑的小脸,听到的是似懂非懂的回答。
陈潇在课堂上
陈潇认识到,较之英语基础薄弱,学生们眼界的狭窄是更急迫的问题。作为北大来的支教老师,理所应当要比任课老师多想一些、多做一些,帮助他们“开眼看世界”。自此以后,除了日常的教学任务之外,陈潇给自己多布置了几项作业。她搜集自己之前在国外旅游、访学的影像资料,配合纪录片、英文短片,制作了与课本教学进度相配合的演示文稿。“我记得第一次给他们看西班牙圣家族大教堂照片的时候,孩子们眼睛突然亮了,齐声地‘哇’了一下。”她还利用晚自习时间开设“相约星期三”栏目,和同学们一起赏析英文诗歌、聆听外国乐队的歌曲,为同学们打开了通往外面世界的窗口。
由于课程紧凑,陈潇每月只有几天的休息时间,但她仍然利用为数不多的休息日走访周边乡镇。“一开始看到我,家长们老乡们更多的是疑惑,他们会想你都这么优秀了,为什么会来我们这个地方?”为了打开局面,陈潇多次到周边乡镇进行宣讲、推介,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潇的励志演讲片段被上传到短视频平台,并在本地热点引起热议。陈潇笑着说:“我后来去街上买菜都要格外注意形象,几乎所有村民见了我都要问一句:这是不是北京来的陈老师?”从无到有、从远到近,安新群众与“北大来的老师”之间的隔阂日益消失。
陈潇在课堂上
一片真心:不仅要提成绩,更要长志气
在基础教育阶段,成绩、分数、排名⋯⋯无疑是压在老师和学生身上的硬指标。在陈潇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短短几个月后,她所带班级的英语成绩从垫底跃升至第一名。被问到教学的窍门和提高成绩的妙招时,陈潇思索再三,给出了两个字的答案:真心。
“很多同学的根本问题不在于记不住单词、写不出句型,而是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所以他们一直都不是真的在学习。”陈潇创新教学模式,调整教学方法,发现仿照考试标准题型布置的作业不“对症”时,她就把套题暂放一边,自己给学生出应用句型的翻译练习;见课堂气氛沉闷,她把班级同学分成两组,比拼词汇接龙⋯⋯学生们开始紧张兴奋起来,基础较好的学生还主动给其他同学补课。
要做到老师真心教、学生真心学,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内驱力问题。“想走出雄安看得更远”“想用知识、文化建设家乡”“我要发展得更好、让家长高兴!”⋯⋯在她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始找到埋藏在心底里的梦想和目标,每一个单纯而真挚的理由,都能帮助他们变推力为动力,自主自发地学习。陈老师的表扬,也成为许多孩子争抢的“小红花”。陈潇坚持给每一位同学的作业手写评语,力争做到没有重复。“我给他们的每一句评语他们都记得。”陈潇欣慰地说:“学生们还会互相比较,看看给谁的评价更高、给谁的评价更认真。”
陈潇和同学们课后交流
为此,陈潇也加了不少班。因为要带早自习,她经常早上五点多钟起床,晚上十一点多回宿舍,成了办公室早上负责开门、晚上负责关门的“全天候守门人”。批阅作文、撰写评语,错过食堂饭点是常有的事。家长们了解到这个情况,经常包些自家的饺子送给陈潇。“他们还知道我的口味,因为我从北京过去,吃的东西没有当地那么咸,他们就特别腼腆地递给我说:‘陈老师你尝尝,这个馅调得不咸。’”
陈潇把学生放在心上,她也被学生、家长放在心上。在真心的传递过程中,陈潇逐渐与学生培养出了特殊的默契。因为课业压力紧张,学生睡眠不足,经常在课间的时候睡倒一排,铃声一响又马上抖擞精神。陈潇目睹这一幕,心里不由得心疼孩子们。有时候她会特别准许学生多睡十分钟,再提高效率按时完成背诵任务。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收假第一天或大考后的晚上,楼道里难免出现嘈杂声,但只有陈潇的晚自习班上鸦雀无声,她所在的班级成为整栋教学楼里的“分贝盆地”。“这是我跟他们的一个约定,我绝对不会占用他们任何下课时间,但应该用到的时间我们一秒都不能浪费。”
陈潇和同学们课后交流
一条纽带:志愿薪火,代代相传
陈潇受邀在当地学校毕业典礼上讲话
谈及雄安作为支教项目地的独特之处,陈潇坦言,除了对学生的牵挂、对同事的不舍,在雄安支教,离别时割舍不了的还有对“战果”的留恋,她的青春岁月已在雄安向新时代教育新坐标进军的路途中刻上印记。“我们刚来的时候,大家都不知道支教团是什么,对北大也没有什么概念,但当我们离开的时候,他们开始期待第二届、第三届、更多届,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
为了将研支团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不仅要解决学生们当下的学习障碍,更要关注如何为学校和新区更新理念、争取资源。“我们离开之后,能为当地留下些什么?”为了解答好这个问题,陈潇带领雄安分团的志愿者们促成多次校际合作。他们组织多次励志演讲,为安新中学青年教师开办成长训练营。她积极向北大教育学院的专家“取经”,带领当地青年教师研读探讨县域教育发展问题。在陈潇的倡议下,第一批在雄安支教的北大、清华、人大、北外、北师五个支教团联合与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等机构联系,为学生设立了资助奖学金。针对当地部分学生在学业压力下易有心理负担等问题,陈潇及时联系北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到当地开展活动指导,并帮助安新中学建设了首个心理咨询室。
教学楼里增设的阅览区书香氤氲、楼道里新挂上的白板已经画满了七彩的涂鸦,这都是陈潇与团员们辛勤浇灌的硕果。在离开雄安几个月后,陈潇还总能收到学生寄来的信,他们一笔一划描绘着自己的梦想蓝图:想去北京上大学、想当警察、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除了学习上的激励,陈潇更给他们提供了精神上的指引。安新县毗邻白洋淀,很多家庭世代从事水产工作,当时班上有位男孩叫辛博康,尽管英语成绩已经提高了20多分,但仍然与分数线有不小差距。在陈潇离开安新中学时,他刻意跑到办公室跟陈老师道别。辛博康说:“陈老师,可能我毕业之后就回家刮鱼鳞了,但我刮鱼鳞的时候还是能想起,我曾经在北大来的陈老师的英语课上,看过国外是什么样子、看过北大是什么样子。” 陈潇相信,只要眼界打开了,一种力量终能在代际中传递,让“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建设有更好的接班人。
初到安新,陈潇在日记本上写下“开一扇窗,点一盏灯,做一颗星”,她用一年的时间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临走之时,她带着老乡做的荷叶鱼、清新翠绿的荷叶茶,“华北明珠”的魅力与人情温暖一起留在了她的心间。她将始终秉持着自己的初心与底色,带着不忘家国情怀的未名志愿精神,更汲取了白洋淀畔勤奋坚韧的养分。“雄安新区的发展建设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作为青年一代要敢于奉献、敢于创新,将青春理想融入时代洪流”,这是陈潇在雄安分团会议上的承诺,也是她立足安新,坚决无悔的践行。
个人简介
陈潇,北京大学经济学院2022级国际商务硕士生,曾任北京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总团长兼首任雄安分团长。荣获“首都最美志愿者”称号,并作为首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先进典型推荐至中央文明办;曾受《北京日报》专版、新华网中国雄安官网报道。获评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北大青年志愿者标兵。
来源:《北京大学校报》第1629-1630期第二版
责编:李舒燕
排版:林仕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