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5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第六届博士生论坛暨北京大学经济史学系在读博士生年度审核会在经济学院403会议室和410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论坛按专业方向分设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两个会场。
经济思想史会场
经济思想史方向博士生论坛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讲席教授叶坦主持,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王华春、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军、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李黎力、华北电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李婧、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聂志红参与评审。博士生毕悦、孙淑彬、刘婷、魏领昊、黄文心、姜政希、王嘉禾、陈洲扬、康迎分别进行了汇报。
2019级博士生毕悦以《现代化的道路之争:重商主义还是亚当·斯密?》为题进行了汇报。评审老师充分肯定了这篇文章的选题价值和研究方法,并建议在未来研究中加强对概念的界定说明,避免对重商主义的标签化认知,进一步丰富有关现代化论争的历史背景、现实影响等方面的讨论。
2020级博士生孙淑彬以《论李鸿章洋务集团的“官督商办”思想》为题进行了汇报。她重点利用李鸿章与其洋务集团最高管理层之间的函牍往来资料,聚焦“官督”特色在企业制度层面的表现,梳理了李鸿章的“商办”思想、“官督”思想及其集团内部对“官督商办”模式的认识变化。评审老师建议对李鸿章官督商办思想的产生背景、创新之处、思想史地位与现实借鉴作更深入的阐释,同时就研究视角的选取、史料的进一步挖掘、行文叙述中概念借用的合理性等方面给出了方向性建议。
2020级博士生刘婷以《华洋义赈会与民国时期政府的互动关系》为题进行了汇报,并就选题背景、近代义赈发端与华洋义赈会成立、华洋义赈会与民国时期政府关系以及国家政权构建视角下的分析方面展开了讨论。评审老师就现有文章的主题立意、分析视角、框架结构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意见,建议该文章要注意厘清政府与民间社会组织的关系,并建议进一步推敲标题中的关键词汇,同时指出可以将文章的主题定位在传统荒政思想和制度向现代化的转型。
2021级博士生魏领昊以《近代呔商经营思想变革——基于武百祥和孙秀三的对比研究》为题进行了汇报。在点评环节,评审老师充分肯定了文章的选题和内容,并建议进一步增加呔商与其他商帮之间的对比研究,进一步优化整体研究框架,总结呔商在发展过程中的思想变革和经营特征。
2021级博士生黄文心以《<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探索研究》为题进行了汇报。评审老师就文章结构、文章整体内容涉及的时间段以及各部分的具体内容等提出了完善意见,并建议其注重文献综述的写作,争取打破传统的研究传播的做法,更多去研究内容、思想的传播,以及要更多关注相关问题的研究动向,善于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同时,评审老师们重点就文章的“中国化”部分分享了自己的见解,为论文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2022级博士生姜政希以《中古时期牛耕技术的变革与牛价的波动对生产结构的影响》为题进行了汇报。在点评环节,评委老师肯定了其提出自己的一套假说并试图予以证明的写作方式,建议加强历史要素之间的逻辑梳理,厘清影响生产结构的多方面因素,并强调牛价需要选取同纬度、连续性的数据,以充分证明文章的论点。
2020级博士生王嘉禾以《中国进出口价格指数及贸易条件分析(1982-2019)》为题进行了汇报。他指出传统针对贸易条件的商品篮子往往固定不变,因而可能忽略了贸易的扩展效应,因此在文章中构建了新的进出口价格指数计算模型,并指出我国过去四十年间贸易条件存在改善。点评环节,评审老师指出文章技术比较到位,但思想性方面尚有不足,并提出可围绕贸易条件恶化论等不同假说展开验证以丰富思想。
2021级博士生陈洲扬汇报了论文《从阿玛蒂亚·森到班纳吉:贫困经济学的变迁》。文章认为1998年的诺奖得主阿玛蒂亚·森和2019年的诺奖得主班纳吉等人对于贫困问题的研究具有很大差异,贫困经济学过去几十年间在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上发生了巨大变化,文章对比了两者的贫困思想和方法论,阐述了这一变化的特征和产生原因。在点评环节,评审老师建议加强深度研究,在明确研究范围的基础上深入到具体人物贫困思想背后的逻辑,可将关注点放在贫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上,注重比较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学者对于贫困问题的不同认识。
2022级博士生康迎以《功利主义视角下的福利经济学效用理论流变》为题进行了汇报。她围绕论文的分析框架、研究结论等内容进行了具体介绍,梳理了福利经济学中功利主义哲学传统的革新脉络。在点评环节,评审老师肯定了论文写作的规范性和内容完成度,并对引文丰富度和集中度等方面进行了指导,建议在观点剖析的部分使用更加问题导向的论述方式。
经济史会场
经济史方向博士生论坛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郝煜主持,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伏霖、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金星晔、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助理教授徐志浩、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助理教授翟润卓、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助理教授赵宇恒参与评审。博士生徐之茵、吕泽众、金雪晴、李嫣然、汪欢颜分别进行了汇报。
2019级博士生徐之茵以《20世纪30-40年代固定汇率的运行和崩溃》为题进行了汇报。文章从民国《中央银行月报》等第一手历史资料中收集了宏观经济月度数据,主要基于Krugman(1979)的第一代汇率危机理论和Feenstra and Taylor(2017)的分析框架,研究法币改革后固定汇率的运行与崩溃。研究发现,相对于其他汇率体制,固定汇率时期利率平价更能得到数据支持,货币发行和物价更稳定,因而固定汇率较好地起到了名义锚作用。通过在Krugman(1979)与Flood & Garber(1984)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该研究认为1938年固定汇率的解体主要是抗日战争冲击的结果,影响机制是金融恐慌及财政赤字货币化。对利率溢价数据进行多重结构突变检验,以及财政赤字对货币发行的时间序列回归,为以上两种机制提供了实证证据。评审老师认为可以进一步优化UIP检验部分的回归和赤字货币化的回归,BP多重结构突变检验可以尝试全样本分析。
2020级博士生吕泽众以《疾病与城乡发展差距——基于新中国六十年代疟疾防治的考察》为题进行了汇报。文章关注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健康的作用,指出作为人力资本组成部分之一的健康,对城乡经济发展造成了显著的影响,改善健康可以有效拉进城乡间发展差距,缓解城乡不平等程度。他以新中国防治疟疾的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系统估计了疟疾防治对我国广东省和上海市城乡个体健康、教育和收入水平的影响。双重差分的估计结果显示,在疟疾发病率高的地区,疟疾防治后相比发病率低的地区农村个体的身体健康、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均有显著提升,但城市个体未受到明显影响。因此,严重传染病的消除能够有效提高农村的人力资本水平,可以缩小城乡差距和社会不平等,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评审老师认为该文章具有一定的改进空间,对样本的选取范围进行补充,添加更多的稳健性检验。
2021级博士生金雪晴以《中国对外基础设施投资行为与历史渊源》为题进行了汇报。文章从COFI数据库出发,讨论了古丝绸之路,汉字文化圈等历史渊源对于中国现在投资“一带一路”国家的发电项目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对外基础设施投资落地时间的早晚受到国家间历史文化政治关系的影响,并不只受当下的经济、制度因素驱动。但是意识形态渊源对于中国在海外的基础设施投资行为并没有显著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历史渊源能为中国的海外投资行为提供国家距离指标不能涵盖的解释力。评审老师认为应当区分政治、外交背景下的投资行为,最好聚焦特定的历史事件,其背后的故事可能是不一样的。
2021级博士生李嫣然以《科举精英是否存在新式职业困局?——来自晚清新式海关的证据》为题进行了汇报。文章利用近代海关出版物《新关题名录》和布里斯托大学搭建的China families数据库,基于晚清海关在外籍税务司的管理下仿照英国文官制度选拔和晋升职员这一特殊设定,考察通过不同渠道产生的传统精英在海关系统中作为华籍职员的职业表现。通过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对比通过捐纳、荐举等方式成为传统精英的职员,科举精英职员整体分布在更低级的职位类型上,且这一职业发展路径基本定型于科举精英在海关的入职阶段。这些低级的职位主要是海关文案、海关书办等负责文字、抄写、核对、录入等内容的工作,随着资历的增长仅有薪水的增加,但没有晋升和迁调的机会。聚集在此类岗位的科举精英的职业上限较低,面临海关职业发展的“天花板”。在更进一步的讨论中,李嫣然指出这样的分布结构可能来自于海关人事制度设计、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匹配问题以及科举精英逆向选择等的限制。评审老师肯定了选题的创新性,认为对科举精英的来源进行探讨,可以进一步做一些实证检验。
2021级博士生汪欢颜以《商人组织与集体行动:晚清商会的政治角色》为题进行了汇报。文章从组织与集体行动的理论出发,探讨了晚清十年的政治背景下,商会这一新型商人组织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商会所具有的整合不同行业商人的功能,便利了商人的集体行动,主要体现在与政府的税收谈判、反抗外国势力欺压、收回利权等方面。而在晚清的抢米⻛潮中,商会既可能是秩序的维护者,也更可能是秩序的破坏者。她发现在辛亥革命中,商会的持续时间与地方是否响应武昌起义有正向关系。
至此,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第六届博士生论坛暨北京大学经济史学系在读博士生年度审核会议圆满结束。
供稿:经济史学系
美编:初夏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