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5日,北大经济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197讲“全球经济史视野下的海外华商网络——从侨批贸易到‘一带一路’”在经济学院302会议室举行,并同步通过腾讯会议线上直播,200余名来自国内外的听众参与了本次讲座。讲座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北京大学社会经济史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社会科学学院陈六使讲席教授刘宏教授担任主讲人,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何平教授,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张秀明副所长、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焦建华教授担任与谈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主任周建波教授担任主持人。
刘宏教授演讲中
首先,刘宏教授简要介绍了本次讲座的基本内容:一是回顾历史,阐明从全球经济史的角度来研究海外华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二是介绍侨批体系的历史及其发展脉络,揭示其与当今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华商网络的联系。三是介绍“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外华商网络的发展与转型。四是阐明中国经验和海外华人经验对于全球经济史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全球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为什么要从全球经济史的角度研究海外华商?刘宏教授认为,从经济史角度,中国的经济发展自古以来和外部世界有着密切联系,从丝绸之路到明清沿海侨乡海外贸易,再到1840年之后近代通商口岸,再到改革开放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都与世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但是,不同时期这种关系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对外开放也有主动和被动之分。除了对外贸易,中国对外移民也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方式,他结合中国对外移民路线图和华人群体圈层结构图,介绍了国际移民从20世纪中叶以前的单向或双向流动到当今多向流动的发展进程,以及其融入目的国后形成的复杂社会关系结构。
随后,刘宏教授讲述了华人商业网络研究的学术史。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解释“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西方学者开始了系统化地华人商业网络研究,Gary Hamilton的《亚洲商业网络》和Gordon Redding的《华人资本主义精神》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此外,以滨下武志为代表的日本学者也进行了前瞻性和整体性的研究。这些研究构成了我们今天理解华人商业网络和亚洲商业网络的基础。这一时期的研究最主要的关注点是海外华人社会内部的文化社会与商业联系,由于当时中国大陆的经济地位还在提高过程中,中国的作用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是作为历史背景出现,并没有被有机纳入到华人商业网络的和研究中。此外,在今后的研究中要进一步关注结构化、制度化的视角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后交通通讯科技进步对华商网络的重塑。
刘宏教授指出,当前海外华商研究和华侨华人研究,更多地只看到了是海外华商、海外华人网络自身,尚未做到全球经济史与海外华人研究互为关照。离开西方殖民扩张引发的国际经济变迁的角度,就难以全面解释华人及其网络在东南亚社会中扮演的角色;离开冷战期间中外经贸联系的断裂,就难以评估改革开放后中国重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进程中侨商及其网络的作用。而要做到全球经济史与海外华人研究互为关照,就需要采用新制度经济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网络研究等学科工具和比较研究的视角,重点关注制度信用、制度稳定性、制度约束力等问题;深入探讨政府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类比生态系统,从社会网络角度研究华商个人、组织的生态位和演化机制。
刘宏教授以侨批体系研究为例,阐述了如何将全球经济史与海外华人研究互为关照的学术宗旨融入研究之中。他首先解释了侨批、侨批汇兑业、侨批贸易、侨批公会等重要概念,介绍了相关研究及其局限性。刘宏教授表示,侨批网络联结东南亚各国,尤其是与祖籍地之间的社会和商业纽带,是海外华人社会与祖籍地间的跨国桥梁。侨批网络既有社群特色,又具有跨社群合作,既在国家内部运作,也同时具有跨域国家的联系。华商及其所依托的组织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主体。以侨批网络为基础的跨国商业网络通过建立稳定及系统化的机制来实现与外部商业联系的制度化,从而促进了亚洲华商网络制度化的进程。此外,侨汇对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近代中国的贸易赤字。他指出,今后研究要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关注个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结合如何推动了华商网络的制度化与运作;将华商网络置于长时段中加以考察,揭示这一网络形成和发展的源起和历史机制;将侨批贸易、华商网络、“一带一路”有机结合,探讨三者之间互动;在全球经济发展的背景下考察东南亚华商网络,将其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外在动力加以考量。
最后,刘宏教授结合马来西亚马华公会、新加坡华源会等具体案例,介绍了“一带一路”与华商网络的转型与扩充。他表示,新时代背景下华商组织转型的特殊背景是 “跨界治理”成为国际合作重要课题;“一带一路”与东南亚华商组织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根基。全球化背景下的华商网络,不再局限于单向的国与国之间,而是各国相互交错联系。一些由政府主导的商业组织和项目开始兴起,以政府力量推动的新的华商组织和以民间力量为主的旧的华商组织之间的密切合作。
讲座现场
讲座结束后,与谈人进行了交流点评。周建波教授指出,“路径依赖”是联结过去侨批体系与当代华商网络的重要机制,对路径依赖的研究也体现了经济史学的价值。在经济全球化中,一般的模式是产品的流动带来人和资金的流动,而华商侨居并将侨批寄回祖国,则是以人流带来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他结合祖辈“闯关东”在海参崴经商的经历,对比了刘宏教授介绍的东南亚华商网络与侨批体系,发现“闯关东”商人的资金多由本人和亲戚朋友带回故乡,较少通过钱庄汇兑,因此近代东南亚资金往来组织程度可能高于东北亚。周建波教授还指出,刘宏教授对近代侨汇弥补贸易逆差作用的强调,有助于与我们深化对中国近代经济绩效的认识,从而重新审视过往流行的近代中国因贸易逆差而在全球化进程中净受损的观点。
何平教授指出,从全球经济史角度讨论华商网络,首先要关注全球化的动力问题,有学者从反对“西方中心论”角度,认为全球化的动力在西方殖民扩张引致东西方的社会经济交流之外,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因素主动推进全球化的动力。他认为郑和下西洋背景和目的似与近代转型的全球化没有交集,将郑和下西洋看作前近代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动力与起点缺乏科学的学理依据。而明清时期福建、广东移民东南亚,则是民间自发融入全球化的典型事例。何平教授还对讲座内容做了补充,指出“侨批”是华人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创造性成果,和西方近代早期宗教团体的跨国汇兑有相似性。然而,“侨批”是以地域共同体或宗族势力而非宗教信仰为纽带,形成富有华人特色的信任网络。就通过“侨批”汇入国内资金的重要意义与贡献而言,正如刘宏教授所说,在改革开放前中西经贸联系“断裂”时期国际贸易赤字条件下,“侨批”汇入的华侨外汇成为中国享用西方先进产品的重要资金来源,成为弥补国际收支缺口的财力。何平教授强调了刘宏教授揭示的“网络制度化”的重要性,他通过东印度公司与广东十三行“商欠”案例指出,当华商以族群为基础的信任与西方商人以法律为基础的制度化信任发生冲突时,往往以华商受损而告终,这也体现了网络制度化的重要性。其中隐含着市场秩序的维护,必须有赖于国家与市场两种力量边界合理的互动和协调。最后,何平教授指出,还应当关注银行对侨批的替代问题,这样可以从制度变迁的理路更加清晰地探明“侨批”的贡献与局限。“侨批”为中心的华人商人网络及其活动历史,为今天的“一带一路”提供了文化积淀,如何利用历史资源为今天“一带一路”国家自身的国家利益服务并促进“一带一路”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现实课题。就此而言,刘宏教授的讲座意义深远。
张秀明副所长指出,刘宏教授的演讲将侨批、华商网络和“一带一路”有机联结起来进行考察,令人深受启发。刘宏教授的研究体现了华人学者学术话语的国际性,这也正是国内华侨华人研究普遍需要加强的方面。她向刘宏教授提出了几个问题:一是侨批实际是移民信件与汇款的统称,而国际移民书信特别是汇款应该是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从比较研究的视角看,其他国家移民群体的书信和侨汇是否有网络,侨批网络的独特性何在;二是刘宏教授对侨批体系的分析侧重于民间层面,但国家层面也发挥了作用,网络在国家层面是如何运作的;三是“一带一路”建设主要是政府层面的合作,海外华商参与“一带一路”的积极性很高,华商网络激励华商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机制为何,效果又如何;四是“海洋亚洲”概念的内涵、背景及其与华商网络的关系。
焦建华教授表示,刘宏教授的研究比较强调跨域视角与跨国主义视野。“网络”一词原指介于市场和组织之间的一种中间形态,常指个体之间经常性、稳定性的联系。刘宏教授的“网络研究”进行了概念转换和扩展,更偏向组织之间的网络。焦建华教授推测,刘宏教授从个体网络转向研究组织团体之间的网络,可能是因为个体的具体资料难以支撑其对个人之间联系的确认与分析,而组织网络研究则无此缺点,因而是私人网络研究的有效拓展。焦建华教授请刘宏教授进一步阐明了在传统的“侨批贸易”概念之外又提出“侨批体系”概念的学术目的和宗旨。
刘宏教授对与谈人的提问作了简要回应。关于族群比较问题,他表示在其与班国瑞(Gregor Benton)的著作《亲爱的中国——移民书信与侨汇(1820-1980)》中比较分析了侨批与欧洲移民的书信。虽然由于文化的趋同性和书信体例的普遍性,侨批书信与欧洲移民书信有一些共同点,侨批这一书信和侨汇连结的方式是中国移民群体所独创,并体现了特殊的风格和内容。关于国家在侨批体系中的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总体上是国家作用强化,到最后侨批体系完全被国家邮政和金融部门所取代。刘宏教授基本赞同焦教授的推测,指出国家的网络化和网络的国家化是华人华侨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关于“海洋亚洲”概念,他认为其与包括东北亚、中亚、西亚等的“陆地亚洲”对应。古代中国被视为是个农业帝国;近代以来,陆地亚洲对中国政治影响更大,例如苏联的社会主义影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初期的发展模式。而经济上,无论是侨资侨汇的来源还是“一带一路”的最主要区域(东南亚),都体现出海洋亚洲的作用并不逊色于陆地亚洲。关于侨批体系的学术宗旨,刘宏教授表示,重点在于揭示华商网络是一个生态系统,既有文化社会层面,经济层面,也有政治层面,他们相互关联。抽象出“侨批体系”这一概念,有助于进一步开展和其他的类似的体系和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周建波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讲座在全球化背景下,多角度展示了华商网络从侨批体系到“一带一路”的演变。与谈人的评论和提问进一步丰富了讲座内容,主讲人和与谈人的互动机制是经济史学名家讲座屡获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
供稿单位:经济史学系
供稿人:肖和
美编:初夏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